針灸學一直是中醫學中有中國特色的治療方法。北宋初,也有一些前世的針灸書籍流傳于世,但是錯誤百出,容易引起誤導,為了改變這種狀況,宋仁宗趙禎詔令翰林醫官院醫官、尚藥奉御王惟一,考證針灸之法,鑄造針灸銅人,作為針灸之準則。 王惟一是宋代針灸學家,曾任翰林醫官院醫官、尚藥局奉御,他對古醫書中之有關針灸理論、技術、明堂圖經等都有深入研究。奉旨后,他又進一步對人體解剖、穴位、經絡 走行、針灸主治等進行細致研究,撰成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3卷。宋仁宗看后認為書中論述雖然精辟,但是學習的人執行起來可能還是會有偏差,于是繼續下令王惟一制作針灸銅人模型,以便更感性化地認知針灸理論。公元1027年,王惟一制成了兩個銅人,這兩個針灸銅人,高度跟成年男子一般,外殼可以拆卸,胸腹腔也能夠打開,可以看見腹腔內的五臟六腑,位置、形態、大小比例都基本準確,在銅人身體表面刻著人體十四條經絡循行路線,各條經絡之穴位名稱都詳細標注,都嚴格按照人體的實際比例。兩個銅人鑄成后,一個放在翰林醫官院保存,一個放在大相國寺仁濟殿中。針灸銅人的制成,使經穴教學更為標準化、形象化、直觀化,很快針灸銅人就成為針灸教學的模型,對于指導太醫局里的學生學習針灸經絡穴位非常實用。 有了針灸銅人,學生在進行針灸考試時,通過針灸銅人進行實際操作的考查,也能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得到更真實的體現。銅人扎針灸考試的方法非??茖W,考試前會將銅人的表面涂上蠟,用來遮蓋銅人上刻的穴位、經絡說明,穴位上的針孔也被黃蠟堵塞,銅人體腔內還要注入水銀或水。學生考試時,根據考官的出題,用針扎向銅人的穴位,如果針刺的部位不準確,針就不能扎進銅人體內;如果取穴正確,正好扎在被堵上的銅人穴位點,那么針很快就能刺進去,并刺到體腔內,這樣拔針之后,水銀或水就會從針孔中射出。學生對于穴位掌握得是否準確,可以非常明顯地考查出來,而且標準統一,對于針灸教學是一個極大的促進。 針灸銅人鑄成后,頗受人注目,宋金戰爭時,金人曾以索取針灸銅人作為一項議和的條件,可見針灸銅人的重要性。但經過金元明清幾個朝代后,針灸銅人還是沒有保存下來,至今下落不明,在明代時曾經復制了宋的針灸銅人并被保存下來。 王惟一在完成針灸銅人制作后,又重新編成了《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,由翰林醫官院刊刻印行,政府頒行于各州進行推廣?!缎妈T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的經絡腧穴圖還被刻于大相國寺仁濟殿的“針灸圖石壁堂”,這些刻石有部分保存至今,殘碑現分別展陳于中國歷史博物館、首都博物館和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,它們為研究我國醫學史及針灸學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。 新浪首頁 > 讀書頻道 >連載:御醫> 正文 |